行業動態
2011年8月的一天,正值初秋,老鳳祥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。國際鉑金協會總部的總裁,帶領鉑金協會大中華的區域經理團隊,在上海半島酒店專門與老鳳祥公司人員召開了2011年鉑金主題營銷會議。會上,鉑金協會介紹了今年在中國的營銷主題“我的不變·鉑金”,而老鳳祥則以名為“鉑愛”的營銷主題相呼應。
對于這次鉑金營銷專題會議,老鳳祥相當重視,派出了石力華總經理、辛志宏副總經理、市場部經理王恩生、老鳳祥首飾研究所所長陸小春等人出席,與國際鉑金協會眾人相談甚歡。會上,陸小春所長緩緩道出一件往事,中國首先枚鉑金鉆戒,竟是上世紀80年代由老鳳祥首飾研究所生產的!
這個傾注數代人心血、印有時代烙印的故事一經披露,眾人交口稱贊、感慨萬千。國際鉑金協會總裁甚至當場要公關部來深挖這個故事:“這是個重大的事件!”
說起這個“重大事件”,時間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,當時,我國對黃金、白銀實行嚴格控制,若沒有“金銀經營許可證”,就沒法進行金銀的加工、買賣、進出口等。當時,中國傳統首飾基本只用黃金、白銀為原材料,鉑金只是一種工業原料,在實驗室作為航空航天等高端貴金屬材料使用。
1984年,由市科委批準的首飾研究所成立。1986年,為了響應“行政公司轉變為企業公司”的國家體制改革,研究所緊隨改革浪潮,從“吃皇糧”的事業單位轉型為自負盈虧的企業單位,不拿國家一分錢撥款。
轉型之初,亟待解決的就是經濟來源問題。在當時,“金銀經營許可證”一時半會兒沒法批出,無法進行金銀飾品的加工、生產、銷售,也無法買賣內銷黃金。怎么辦?1968年進廠即分到鉑金車間的陸小春腦海中,跳出了“鉑金”二字。那時候,鉑金還算貴金屬物資,而鉆石則由建材行業監管,陸小春帶領手下的設計師,研究開發鉑金鉆戒產品。可以說,首飾所是被“逼”著開發出這一貴金屬珠寶首飾的。
1986年年底,經過首飾所設計師們幾度修改,首先批經典款式的鉑金鉆戒設計圖紙成稿。按照圖紙生產的鉆戒,有的被放在工藝美術服務部窗口,有的則直接開賣。當時,1克黃金是四五十元,1克鉑金零售價為119元,而1克拉的鉆石則為8000至9000元。如此折算,一枚一克拉的鉑金鉆戒,售價在1萬余元。在民間,老百姓都知道“一兩鉑金三兩黃金”的說法,搶購風潮盛行。
當時,50分以上的鉑金鉆戒多數銷往經濟條件良好的溫州地區,而在上海,較熱銷的是十幾至二十幾分的鉆戒。{文引:鉑金蒸發皿}